姚明,面对未来仍怀信心 不排除CBA扩军可能
在2025年亚洲篮球峰会闭幕之际,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于北京接受专访,针对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(CBA)的ng体育入口发展方向、青少年培养体系及未来规划发表了重磅讲话,他表示,中国篮球正处在转型的关键阶段,尽管面临挑战,但对未来充满信心,同时首次公开表态“不排除CBA扩军可能”,引发行业广泛关注。
改革成效初显,信心源于体系重构
过去几年,中国篮球经历了国家队国际赛场表现波动、职业联赛商业化速度放缓等阵痛,姚明指出,这些挑战正推动行业进入深度改革期。“我们的青训体系覆盖率在过去三年提升了40%,二级联赛与校园篮球的衔接机制逐步完善,”姚明以数据为例,强调基础建设的重要性,“信心不是ng体育凭空而来,它源于每一级联赛的运营优化和人才储备。”
他以近期U18亚洲青年锦标赛中国队的表现佐证:新一代球员在战术执行和身体素质上已接近国际水平,CBA联赛的收视率在2024赛季同比增长15%,社交媒体互动量翻倍,标志着联赛品牌影响力的回升,姚明认为,这种“稳中求进”的姿态将成为未来几年的主旋律。

扩军计划:审慎与机遇并存
当被问及CBA是否可能增加参赛队伍时,姚明首次松口:“扩军是联赛发展的自然选项,但需综合评估地域平衡、经济基础与竞技水平。”目前CBA拥有20支球队,最近一次扩军需追溯至十余年前,姚明透露,联盟已启动对潜在城市的调研,包括西北、西南等篮球市场潜力较大的地区。
这一表态与近年来的地域发展趋势不谋而合,南宁、合肥等城市已建成符合国际标准的体育馆,并积极申办大型篮球赛事,姚明特别提到:“扩军不是简单增加队伍数量,而是要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系统,我们需要确保新球队能带动本地篮球文化,而非盲目扩张。”
专家分析指出,CBA扩军可能分阶段推进:首批试点或聚焦于现有二级联赛(NBL)中运营成熟、球迷基础稳定的俱乐部,同时引入财务审核与基础设施准入机制,避免重复早期职业化过程中的粗放式问题。

商业创新与全球化视野
面对欧洲篮球联赛与北美NBA的竞争,姚明强调“本土化与全球化并不矛盾”,2024年,CBA与多家国际体育科技公司合作,引入AI战术分析系统与青少年数据追踪平台,同时尝试在部分场次试行“动态票价”与虚拟现实直播,这些举措在提升观赛体验的同时,也为联赛商业开发开辟了新路径。
姚明提及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篮球交流项目:“未来可能邀请东南亚、中东俱乐部参加CBA夏季联赛,甚至探索跨洲际杯赛。”这种开放态度,被视为中国篮球从“引进来”转向“走出去”的关键信号。
挑战与应对:青训与职业化的平衡
尽管前景乐观,姚明也坦言现阶段难题不少。“青训体系仍需解决‘体教融合’的最后一公里问题,”他举例说明,“许多年轻球员在中学阶段面临学业与训练的双重压力,需要更灵活的政策支持。”
为此,中国篮协正联合教育部推广“篮球特色学校”计划,预计到2026年覆盖全国3000所中小学,并试点“学分制”训练方案,CBA俱乐部将被鼓励建立自有青训中心,仿效欧洲足球俱乐部的“梯队模式”,形成从校园到职业的贯通路径。
未来展望:从联赛到文化符号
姚明总结道:“CBA的目标不仅是成为亚洲顶级联赛,更要成为连接大众情感的文化符号。”他透露,联盟正在策划以城市为主题的品牌活动,如“北京篮球文化周”或“粤港澳大湾区明星赛”,通过地域特色强化球迷归属感。
对于球迷关心的国家队建设,姚明表示,未来将优化球员选拔机制,引入“长期跟踪评估”体系,避免大赛前的临时组队弊端。“2027年篮球世界杯与2028年奥运会是我们的阶段性目标,但更重要的是打造一个健康、自主循环的篮球生态。”
此次专访释放出明确信号:中国篮球正以系统化思维推进改革,而扩军可能性将为联赛注入新活力,正如姚明所言:“篮球场上的每一次传球都可能创造奇迹,中国篮球的未来,正由今天的每一个决定铺就。”